讲解音频:
YouTube视频: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约伯记3章11-26节的内容,在第3章里约伯在绝望中为自己的悲惨遭遇哀哭,在前面1-10节的经文里他咒诅自己的生日,通过诗歌的语言描绘一系列令人惊奇的画面,来咒诅自己出生的日子,希望自己不曾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在今天的经文里,约伯继续哀哭,他希望自己在死亡中获得安息,他甚至恨恶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对自己生命中的苦难感到恐惧。约伯的信心遇到了严峻的考验,但是在神的恩典之下,约伯并没有离弃神,神不允许撒旦毁灭约伯的信心。约伯怨恨的话语和情绪的波动,恰恰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常常会软弱和小信,我们都需要神的赦免和拯救。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经文3章11-26节:
11“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12为何有膝接收我?为何有奶哺养我?13不然,我就早已躺卧安睡,14和地上为自己重造荒邱的君王、谋士,15或与有金子、将银子装满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16或像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婴孩。17在那里恶人止息搅扰,困乏人得享安息,18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听见督工的声音。19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20“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21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22他们寻见坟墓就快乐,极其欢喜。23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为何有光赐给他呢?24我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我唉哼的声音涌出如水。25因我所恐惧的临到我身;我所惧怕的迎我而来。26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静,也不得安息,却有患难来到。”
11节和12节,约伯在极度的痛苦中问道,“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如果他未曾有过生命的气息,那么他从母腹出来时就已经死了,他也就会直接从母腹被送进坟墓。然后约伯又问,“为何有膝接收我?”,这里指的是他父亲或者母亲的膝盖,当父母把襁褓中的新生儿发在膝盖上,表示他们对孩子的接纳,愿意肩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为何有奶哺养我?”,约伯希望他一出生就被丢弃,因为无人照料而死亡。
13-15节,“不然,我就早已躺卧安睡,和地上为自己重造荒邱的君王、谋士,或与有金子、将银子装满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约伯在这里表达了他咒诅自己生命的目的,就是他希望能得到安息。这里使用“安息”这个词,使我们想起神在创造天地之后,在第七天所经历的完美的安息;如果约伯有这样的安息,那么他就不会陷入如今的混乱状态;相反,他会躺卧并且逐渐的进入长眠的安息中。他周围的一切都将寂静无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来打扰他的安眠。在这里约伯用了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他强烈渴望安息的程度,“躺卧、安睡、安息”;我们可以看出,约伯在哀哭中所表达的心愿,正是那完美的安息。
14节和15节的经文,约伯用一幅画面描述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安息,他幻想着在阴间他可以和那些曾经在地上位高权重的君王、谋士和王子在一起,这些伟人为自己“重造荒邱”;荒邱在这里指的是君王或王子为了安葬自己,而修建的巨大陵墓,这些陵墓通常无人照管而逐渐毁坏,所以称为“荒邱”。约伯或许觉得这些伟人的坟墓虽然年久失修,但是他们在死后仍然过着比活人更加安详的日子,而且这些有权势又富有的领导者,为了提高死后的生活品质,还用金子银子等珍宝填满他们的坟墓。约伯在哀哭中,极其渴望有这样的安息。
16节,“或像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婴孩”,约伯的话题暂时离开了对于阴间安息的渴望,他希望自己是“不到期而落的胎”,虽然16节的内容与前后不太一致,但是很有可能是约伯再次强调他最初的渴望,就是他从来没有被生出来。约伯希望他从母腹中流产而被丢弃,死去的胚胎会被当做垃圾处理,他也就不会再遇到现在的不幸了。
17-18节,“在那里恶人止息搅扰,困乏人得享安息,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听见督工的声音”,约伯又回到了他前面15节的话题,也就是困乏人将在阴间得安息;他觉得所有曾被困境所烦扰的人,在这里会得到平静;在阴间没有搅扰使人疲累,甚至恶人的搅扰也止息了;恶人在世上的时候,会牺牲他人的利益在增加自己的财富,会惹是生非制造社会混乱,对于任何挑战他们的人爆发烈怒,但是在阴间恶人的扰乱全都止息。“被囚的人”指的是那些被强迫劳动的人,不论是犯人或是战俘,他们也“同得安逸”;在这世上,这些人被“督工的声音”所强迫,通常还伴随着鞭打,他们必须从事精疲力竭的苦工,但是在阴间他们将从这些重担中获得释放和解救,不会听见建工恐怖的吼声。
19节,“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无论是大的比如前面的君王和谋士,还是小的比如前面的恶人,没有人能辖制另外一个人,也没有人会是另外一个的奴仆。“都在那里”这个短语强调,任何人的优势都不复存在,众人所处的境况是相同的。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13-19节这段内容里约伯所说的死亡、阴间和坟墓,并不是在说死亡意味着一切都消亡了,也不是在说信徒和非信徒都要在阴间面临相同的永恒结局;约伯仅仅只是说人们死后被埋葬,已经远离世上的各种活动了,处于安静止息的状态。在约伯记其他的章节里,约伯曾表明他盼望死后的生命和复活。而在第3章这里,约伯只是在强调一件事,那就是随着身体的死亡,属世生命的欢乐和苦难都将停止。约伯在身体上、情感上、灵里面都饱受折磨,他直言不讳的表明了自己的愿望,他可以死去以摆脱目前的苦难。
20-22节,““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他们寻见坟墓就快乐,极其欢喜”,约伯在这里又问了另一个困扰他的问题,“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这些经历不幸的人,他们是受患难的、心中愁苦的,他们的经历使他们的性情发生变化,以至于生命中无法再有喜乐,美好的日光只会让他们更加悲伤自怜,进而渴望死亡快速来临;他们切望求死,虽然是徒劳无功的,但是这种求死的心情,却比那些挖矿的人“求隐藏的珍宝”更加迫切;当他们最终来到坟地的时候,就“快乐,极其欢喜”,在那里他们从过往的苦难中获得解救。约伯的这些质问表现出对神的强烈不满,因为他的生命是神所赐的,但是神却允许他受到这样的苦难;神应该看得见他的悲惨处境,如果神对他有怜悯同情的话,应该让他死去。
23节,“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为何有光赐给他呢?”“道路”这个词在这里指约伯的命运,“遮隐”表示约伯现今的处境,使他的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光和生命是神赐给人最好的礼物,如今对约伯而言却只是突然增加他无限的绝望。“神又把他四面围困”,约伯想象神用篱笆围绕着她,以至于他无法从困境中逃脱;处于极度痛苦中的约伯在这里抱怨神把他捆锁在搅扰混乱中,得不到任何帮助。
24节,“我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我唉哼的声音涌出如水”,“叹息”这个词在原文中也有喊叫的意思,指的是人在悲惨的处境下发出的大声的哭喊;约伯每天吃饭前发出这样的哭喊,似乎这些痛苦的感觉已经成为他的食物了;唉哼也指不幸的人发出的痛苦的吼叫,约伯每天的痛苦像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出来。
25节,“因我所恐惧的临到我身;我所惧怕的迎我而来”,约伯叹息和唉哼是什么呢?在25节里约伯说他所哀叹的是“我所恐惧的临到我身,我所惧怕的迎我而来”,这表明在这些灾难来临之前,约伯就曾经害怕一些灾祸会降临到他家里,如今这些害怕和不安终于成为了恐怖的事实。
26节,“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静,也不得安息,却有患难来到”,这是约伯在这一章里哀哭的结束,在三个表达安息的动词前都是否定词“不”,说明约伯内心渴求那种安定和平静,一个内心感受到平静的人,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相反,一个缺乏安息的人,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混乱,也包含肉体上的折磨,心灵的痛苦,而这正是约伯所处的情况,也就是他说的“患难来到”,这是一种完全的缺乏平安而导致的混乱状态。
在今天的经文里,约伯问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人们承受如此多苦难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当人们想要结束这些痛苦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不能去死呢?今天也有很多人问同样的问题,那些年老体弱的人,那些常年卧床不起的人,那些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那些失去了至爱之人的人,那些失去了一切希望的人,他们会问“活着有什么意义?”实际上,我们基督徒很多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当我们看到有些弟兄姐妹在严重的疾病中备受煎熬,我们会想,“神还不如早些接他走吧,回天上享受安息”,当我们看到某个新生儿患有严重疾病,我们会向,“神为什么让他生下来呢,还不如不要生下来”,当我们自己在人生中遇到了重大挫折的时候,我们会想,“还不如早些回天家,省的在这世界受罪了”……我们基督徒当然盼望回天家的日子,但是我们不要滥用“回天家”这个美好的祝福,不要用这个祝福去否认神在苦难中为我们预备的另一些祝福,不要用这个祝福去作为逃避我们基督徒应尽责任的借口,更不要用这个祝福去怀疑神在这个世界的生命里对我们美好的旨意。正是因为我们确信藉着耶稣基督,我们一定会回到天家,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才没有恐惧和忧虑的,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有安逸、平静和安息;正是因为我们确信耶稣已经为我们在天上预备了地方,所以我们才确信,他许可我们经历的苦难中一定为我们预备了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祝福,确保我们可以回到那里和他再见;正是因为我们确信一定会回到天家,所以我们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让自己的言行与天国居民的身份相称,过圣洁的生活,在各自被呼召的位置上去尽我们的责任,让世人看到我们是天父的儿女,把荣耀归于我们在天上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