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14章是约伯和朋友们第一轮对话的结尾。
1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2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3这样的人你岂睁眼看他吗?又叫我来受审吗?4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5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你那里,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过6便求你转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毕他的日子。
在这些诗句中,约伯作了几个引人注目的陈述。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听起来太悲观了,但他们是吗?让我们设身处地为约伯着想。他失去了他的财产和孩子,现在他正遭受着无法形容的痛苦、强烈的焦虑和深深的孤独。他没有从无情的朋友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他们的来访增加了他的痛苦。除此之外,他还感到上帝已经抛弃了他。
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约伯意识到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充满了麻烦。生命最长的时候是短暂的,因为它有一个终点。与永恒相比,即使是漫长的生命也算不了什么。众所周知,生活中有许多烦恼和悲伤。将目前的状况与之前的繁荣相比,约伯认为自己是一朵盛开了很短时间却枯萎了的花。
而这两节经文向来为人喜欢,1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2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人们会觉得这些话道尽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和佛教很是类似。真的如此吗?
佛教讲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苦的原因是集,各种原因的集合,逻辑为因果。之后佛教又讲灭和道,意思是你需要悟,修,最终才能涅槃,摆脱苦难。
人只有苦难吗?显然人的生命不仅如此,有快乐,有眼泪,人的生命为上帝所赐予。苦难的最终原因是无常和因果吗?是罪恶,正如约伯接下来说的–污秽。
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约伯他做出了最深刻的陈述之一,他问道:“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这当然是真的。约伯意识到自己是个罪人,并没有否认。自从我们的第一代祖先在伊甸园中倒下以来,罪已经污染了每个人,除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作为罪恶的结果,我们经历烦恼、悲伤和疾病,最后是死亡。约伯非常清楚这一点,并承认了这一点。
在他的痛苦中,约伯感到上帝在看着他,看着他惩罚他。他还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上帝预先知道每个人的寿命,确定了他的日子和岁数。在他自己的情况下,约伯觉得他的生活是一种痛苦和苦难,所以他希望上帝能很快让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可能意味着死亡,这是约伯早些时候希望的(6:8,9),这样可以结束他一生中的痛苦。但是在约伯的例子中,最后却变成了他的世上生活恢复了幸福,甚至比他以前经历的更大的祝福(42:10)。这绝不是无常,而是源于上帝的祝福。
7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8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9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10但人死亡而消灭;他气绝,竟在何处呢?11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12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在抱怨了生命的短暂和悲伤之后,约伯把人类和树作了一个比较。约伯的话:“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在上帝的祝福下,适量的雨水和阳光会让一棵看似枯死的树茁壮成长。约伯知道这一点。
想到人类,约伯希望他能说同样的话。然而,人类的经验使他宣称,“但人死亡而消灭;他气绝,竟在何处呢?”然后,他把人比作干河床,得出结论:“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在这个关于复活的深奥问题上,约伯在两种存在之间左右为难:要么有永生,要么并没有永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动摇,怀疑有复活。在两节之后(14节),约伯似乎又有复活的盼望,在后来的一段(19:25-27)中,他大胆地宣称有这样的希望。这并不矛盾。约伯只是个普通人,有起有落。在痛苦中,约伯有时会产生怀疑,但有时他会绝望地抱着盼望,希望自己能从死里复活,有永恒的生命。
很重要的是,在第12节中,约伯使用了三个词来暗示从死人中复活:“起来”、“复醒”、“被唤醒”。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在第14节中,还有一个词(“释放”)似乎也指复活。
13惟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你的忿怒过去;愿你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14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15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做的,你必羡慕。16 但如今你数点我的脚步,岂不窥察我的罪过吗?17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缝严了我的罪孽。
与前面的诗句相比,这些诗句表达了一种愿望。约伯已经感觉到上帝的重拳压在他身上。他非常害怕上帝的愤怒。他希望上帝把他藏在坟墓里。然后他说希望在他死后上帝会纪念他。“纪念”这个词在这里有着强烈的爱的含义。在大洪水的记述中,我们读到“神记念挪亚”(创世记8:1)。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已经忘记了他,但它告诉我们,上帝非常关心挪亚和所有与他在方舟里的人。约伯希望上帝也能同样地向约伯表达他的爱心。
约伯接着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永恒福祉: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死了,他还会活吗?”早些时候约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14:10-12)。他的理性和经验促成了这一答案。一个人似乎不可能从死亡中复活,他也没有见过任何人被复活。然而,第14节的最后一部分强烈暗示了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约伯的信心脱颖而出,在他悲观的黑暗中闪耀着光明。
尽管有种种别的考虑,约伯仍然坚信上帝是他的救赎主,他以后会更加有信心地表达这个(19:25-27)。这段经文(第14节)中的一个关键词是“释放” ֲחֲלִיפָה“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希伯来语的这个词的词根与第7节翻译为“发芽”的词根相同。应该是穿上衣服–更新的意思。约伯用此来形容复活:我会再发芽,穿上衣服,有更新的生命。在那里,它指的是被砍倒的树的新生长。这是一幅多么引人注目的复活画面啊!它指向了圣保罗对我们在最后一天复活的描述:“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53 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哥林多前书15:52,53)。约伯也表达了盼望盼望望他能站在上帝面前,就像上帝宣布他无罪一样。创造约伯的神爱约伯如同爱他手所做的。
约伯继续说,“你数点我的脚步”,在这里,这句话是用在一个有利的意义上的,正如我们从紧接着的话中所知道的,“岂不窥察我的罪过吗?”。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帝会监视约伯,我们肯定会预料他跟踪约伯的罪。
第17节进一步证明,上帝会以慈爱的方式计算约伯的脚步,因为亲爱的父亲深深地关心他。约伯补充说:“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囊也缝严中,了我的罪孽。”这是上帝恩典的一个多么美丽的表达啊!上帝不会把约伯的罪推给他。在这信心的时刻,约伯坚信上帝会宣布他为义。上帝会爱约伯,而不是反对他。在这一刻,约伯表达了盼望,上帝将拯救他,并宣布他无罪,不仅是他的朋友对他的指控,而且他的所有罪都会被上帝赦免。
然而,他的乐观很快就变成了悲观。
18 山崩变为无有;磐石挪开原处。19水流消磨石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尘土;你也照样灭绝人的指望。20你攻击人常常得胜,使他去世;你改变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21他儿子得尊荣,他也不知道,降为卑,他也不觉得。22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不幸的是,约伯斯乐观的希望是短暂的。他又一次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处境。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被疾病蹂躏得面目全非的人。当他坐在灰烬中,用碎陶器擦伤饱受折磨的身体时,他感到无能为力。他暂时忘记了他在前几节中如此喜乐地承认的盼望。神的大能提醒他,他是在神的怜悯之下。
约伯说,山、石头和土壤会磨损和冲走,人类的指望也会磨损和冲走。前景再次黯淡。他从九霄云外下来,又发现自己在悲观的山谷中挣扎。他的理智和经历再次使他怀疑死后是否他还存在。约伯以一个死去的人为例,通过他的孩子存活下来,他推理道:“他儿子得尊荣,他也不知道,降为卑,他也不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真的,因为在死亡中,一个人对地球上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他的孩子或其他活着的人过得好坏。然而,人都死后会与亲人团聚;当月博用这些悲观的话来说,这样一份重聚的事情她并没有提到。
当约伯说出这些话时,他无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失去自己孩子的痛苦,这增加了他的沮丧。他的孤独反映在他的结束语中:“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约伯在第一轮演讲中的最后一次演讲以悲观的语气结束。
约伯在这段经文中体现出了他的挣扎。一方面,在信心中他表达了宽恕和生命的希望,但却在与一种压倒性的意识作斗争,意识到上帝对像他这样的软弱和有罪的人施以沉重的手。换句话说,约伯专注于上帝律法的谴责能力,而不是福音的宽恕和更新能力。
我们受苦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往往只看到愤怒和谴责,佛教归为业,宿命论归为命,罪性引导我们我们只是专注于问为什么,要么放弃,要么靠自己努力,总之,看到的都是人,律法,没有在信心中看到上帝。
但我们没有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上帝是一个宽恕和爱的上帝。在十字架上,基督不仅在身体、情感和精神上为我们遭受了难以理解的痛苦,而且还遭受了地狱般的精神痛苦。通过他,我们现在和永远享受上帝的爱。我们的苦难可以让我们想起他为我们所遭受的更大苦难。它们也提醒我们,地球不是我们永久的家,天堂是我们的家,在那里,我们会穿上衣服,会发芽,会有复活的,得胜的,永恒的生命。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