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北京福音路德教会

一起读经 | 罗马书 前言

https://belcc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9/罗马书前言.mp3

罗马书的开篇经文表明保罗是这封深奥书信的作者。书信中的陈述也支持这一结论,作者自称“外邦人的使徒”(11:13)。此外,这位作者的事工范围——“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15:19)——符合使徒行传关于使徒保罗非凡侍奉的记载。

年代与地域

保罗致信罗马人的年代可通过综合分析一些较为精确的内在证据来判断。保罗写罗马书之时,正值他准备带着外邦基督徒为贫困的犹太基督徒捐助的善款重返耶路撒冷(15:25, 26)。根据使徒行传和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我们知道这项捐助活动发生于保罗的第三次福音之旅期间,即公元 53–57 年。

在这次福音之旅中,保罗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身居以弗所三年将尽的时候,他打算经由马其顿和希腊前去领取已由各个教会募捐到的款项,所以当保罗写信给那些罗马人说“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 (15:25)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已身在哥林多。

保罗在致哥林多人的书信中曾承诺要与他们在哥林多同住一段时间——甚至是整个冬天(哥林多前书 16:6)。保罗的这一意愿得以实现(使徒行传 20:2, 3),因此他很有可能于公元 57 年冬或第二年早春从哥林多致信罗马人。

缘由

保罗无疑想从哥林多直接去罗马。多年来,他一直盼望访问罗马(1:13),却一直被阻隔。到目前为止的复杂因素是神赐保罗使命在小亚细亚和欧洲东南部地区的主要大城市播种福音——例如,小亚细亚的以弗所;马其顿的腓立比;希腊的哥林多。但如今这工作已经完成(15:19, 22–24),保罗可以将他的注意力转向其它区域。他当下的关注点是向西行,去罗马以及更远的地方,包括西班牙。

唯有另一项任务需要保罗在西行之前给予关注,就是把救济耶路撒冷贫苦基督徒的捐项送达(15:25)。由于这一耽延以及要为这盼望已久罗马之行做准备,保罗事先致信罗马人——我们称之为罗马书。

另一个较小但重要的细节促成保罗致信罗马的基督徒——他有一位可信赖的捎信人。保罗生活的年代没有国际邮政系统,你若想给远方的朋友传信,就必须拜托一位旅行者,此人首先愿意为你捎信,并且正要前往你朋友居住的地方。保罗在这封书信的结束部分对那些罗马人说:“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姊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 请你们为主接待她,合乎圣徒的体统。她在何事上,要你们帮助,你们就帮助她。因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16:1, 2)。非比显然是备受敬重的基督徒妇女,她因故正要前往罗马,她完全有可能是罗马书的捎带人。顺便提到,非比的家乡坚革哩是哥林多的两个港口之一,这进一步加强了推论:保罗的罗马书写于哥林多。

目的

保罗以前没有去过罗马,我们可以根据这一事实得出可靠结论:他不是罗马教会的创建者。事实上,没有记录显示任何使徒的活动与这个团体的建立有关。传统说法——彼得做了 25 年罗马主教——是没有事实根据和极不可能的。考虑到罗马小组独特的开始,可以推断保罗写信给他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在使徒的教导上获益。

保罗要为那些罗马人提供一切美善之事,但这计划中的教导绝非单向的,保罗预想的是,当他来到他们中间时,他们会彼此鼓励。他不单单说:“我切切地想见你们, 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且立刻补充道:“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1:11, 12)

他们的信心令保罗非常欣慰,这显然是保罗致信他们的主要因素,但这封信也有着非常实际的目的。保罗需要在预期的西班牙及西行的事工上得到那些罗马人的帮助和支持,他直言不讳地寻求他们的援助。他写道:“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 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15:23, 24)

我们要意识到,在保罗的年代,没有全球事工委员会负责调集整个教会团体的资源用于资助“海外”事工领域。保罗当时就是靠做帐篷而自食其力(使徒行传 18:2, 3;帖撒罗尼迦前书 2:9),或接受来自私人和单个教会的帮助(哥林多前书 16:6, 10, 11; 哥林多后书 1:16;提多书 3:13;约翰三书 5–8)。在目前的状况下,保罗直白坦率地寻求那些罗马人的帮助,也希望罗马也像叙利亚的安提阿(东部)一样,成为他西行事工的基地。

收信人

我们已知保罗没有去过罗马,不可能创建罗马的教会。我们也不认同彼得在罗马做了 25 年的事工。虽然彼得后来以殉道的方式结束了他在罗马的事工,但说他创建了罗马的教会是缺乏根据的。

那么,罗马的教会是如何初建的呢?最佳答案或许就是:我们不知道。但有一些可能性存在,有一种推测将这一成就归于五旬节从罗马来耶路撒冷的那些“客旅(犹太人和进犹太教的人)”(使徒行传 2:10, 11)。有这样猜测:他们回到家乡,在这个帝国的首都传播基督信仰,这是完全可能的,即使他们没有创建教会,也是基督信仰在那里的最早代表和使者。

这封致罗马人的书信不寻常的特征是,保罗在最后一章向众多人问安,他提到二十多个人的名字。保罗如何知道他尚未去过的地方如此众多的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有可能解开“谁创建了罗马教会”之谜。古代有一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是庞大帝国的首都,也是国际社会繁华热闹的中心。长途旅行虽不易,却是常有的事。人口的流动非常频繁,回想一下亚居拉和百基拉的迁徙:从本都(靠近黑海) 到罗马,到哥林多(使徒行传 18:1, 2),到以弗所(使徒行传 18:18, 19),又回到罗马(罗马书 16:3)。

在罗马书第 16 章中被提名道姓的人很可能是保罗在东部就已相识的人,他把他们带入教会,让他们听到福音信息。这些商界人士或公众人物随后带着自己的基督信仰来到罗马,并成为罗马基督徒社区的重要成员。

附带说到,罗马基督徒社区的称谓比罗马基督教会的称谓更恰当,因为那里似乎没有一个有组织的中心教会,保罗书信的读者群似乎来自在私人家庭中聚会的小组成员,若愿意,也可称之为家庭教会,这样的小组有一些在保罗书信的问候部分被标识出来(16:5, 10, 11, 14, 15)。

引发一些争论的另一个项目是保罗的罗马读者群具有什么样的种族构成,他们是外邦血统还是犹太血统?本评注的观点认为:当时,罗马基督徒的主体具有外邦人的背景。

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保罗书信的开篇处,他这样描述自己:“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并立刻补充道:“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1:5, 6)。在本章稍后,他讲到渴望探访他们的原因:“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1:13)。甚至在主要讲述犹太民族属灵状况的第 9 至 11 章中,保罗也讲到有关野橄榄枝嫁接到园中栽培的橄榄树上的比喻,“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11:13)

虽然外邦人很有可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人数较少的犹太人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我们不会对犹太人群体的强大影响力感到惊讶,毕竟,耶稣曾经对撒玛利亚妇人说:“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翰福音 4:22)。此外,我们还从使徒行传中得知基督教会初建之时的一般模式。保罗通常首先来到城市中心的犹太会堂,只要不被驱赶,他就一直在那里讲道。当管会堂的人如常反对保罗的信息时,保罗和他的基督徒小组就寻找另一地方——常为私人住宅——聚会。

保罗用来指导和培训那些年轻会众的时间显然是有限的。先前的犹太会堂成员已具有旧约圣经的基础,在保罗转移到另一个事工场所时,这一基础为他们在新成立的基督教会中担任领导职能做了极好的预备。因此,犹太人虽然人数较少,但他们的领导作用却是年轻的基督教会中的重要因素,这些教会中有大量来自当地外邦群体的回转者。

保罗没有忽略罗马教会中这一犹太人因素,他尖锐的律法信息——指控所有人都缺乏在神面前的义——同样指向那些自称犹太人的人(2:17–24)。当他在另一个地方说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时(4:1),他把自己与他的犹太读者归为一类。他用三章的篇幅讲述以色列人,他像摩西一样痛切地恳求:“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9:3;亦见出埃及记 32:31, 32)。总之,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保罗致罗马人书信中亲切关注的对象。

内容

保罗致罗马人的书信不同于这位使徒笔下的其它书信,它不致力于解决教会中的任何具体难题或消除神学上的分歧。这封信冷静平和。在某些方面,它类似于一篇论文,广泛而系统地阐明了神的救恩计划。通篇贯穿的是义这一概念。

人生来缺乏的义(1:18–3:20)由来自神的义解决,这义靠基督赢得,罪人凭借信心领受(3:21–5:21)。被称义的罪人——已凭借信心领受了基督的义——此刻被感动而过义的生活,更大程度地按照神的旨意而活(6:1–8:39)。

保罗用三章的篇幅讨论神正直地对待以色列人(9:1–11:36),而后讲到那些罗马人信心生活的具体情况,其中包括请求他们对事工提供帮助,这事工就是与西边仍需听到救赎信息的人分享神之义的福音。

概要

I.     引言 (1:1–15)

A.    问安及自我介绍(1:1–7)

B.    保罗为其读者的信心而感恩(1:8–10)

C.    保罗访问罗马基督徒的动因(1:11–15)

II.     书信的主题:来自神的义(1:16, 17)

III.    万民之不义(1:18–3:20)

A.    外邦人之不义(1:18–32)

B.    道德家之不义 (2:1–16)

C.    犹太人之不义(2:17–3:9)

D.    总结:万民之不义 (3:10–20)

IV.   算为义:称义 (3:21–5:21)

A.    借着在基督里的信心而加的义(3:21–4:25)

1.    神的公义显明 (3:21–26)

2.    信心的建立 (3:27–31)

3.    信心的阐释 (4:1–25)

B.    称义的功效(5:1–11)

C.    总结:人的不义与神所赐之义的对比 (5:12–21)

V.    基督徒生命中的义:成圣(6:1–8:39)

A.    从罪的魔掌中得自由(6:1–23)

B.    从律法的支配下得自由(7:1–25)

C.    从对死亡的恐惧中得自由 (8:1–39)

VI.   神正直地对待以色列人(9:1–11:36)

A.    神的主权选择 (9:1–29)

B.    以色列人的不信 (9:30–11:10)

C.    神对外邦人的恩典 (11:11–24)

D.    神的计划之“奥秘”显明 (11:25–36)

VII.  义的实践 (12:1–15:13)

A.    恩赐和才能的使用(12:1–21)

B.    顺服掌权者 (13:1–14)

C.    顾念软弱者 (14:1–15:13)

VIII.  分享义:喂养与外展事工 (15:14–33)

IX.   结束语 (16:1–27)

A.    赞扬与问候 (16:1–16)

B.    警告假教师 (16:17–19)

C.    最后的问候和颂赞 (16:20–27)

持续的意义

如果有人要给出保罗写这封书信的特殊原因,那么可以说,预备那些罗马人成为未来事工的支持基础,是保罗首先考虑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些罗马人承担福音西传浪潮的最后一棒,那么他们需要在称义和成圣的基要真理上稳固扎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其后的益处来看,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神要让这封信服务于更广大的读者群——不仅仅是罗马的那些原初的受众。神在他的智慧中预备和保存了这封千百年来不断教导受众的书信。只要罪人需要律法和福音的信息,这封书信就会一直服务下去。整本圣经无疑从始至终都是有益有利的,然而,我们也许可以毫不夸大其词地说,没有任何其它书卷超越罗马书。路德在他的罗马书译本的序言中给出同样的评价:

这封书信确是新约圣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纯粹的福音,不仅值得每一位基督徒逐字逐句用心理解,而且要用它来管制每一天,作为灵魂的日用饮食。我们对它的阅读和思考永无止境;更多的阅读与思考让我们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和意味深长。

愿这封书信成为读者的永世珍宝。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保罗这封精妙的书信。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