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经 | 利未记 16:1-22 赎罪日

音频:

视频:

第16章是利未记中的一个高潮。在第十章中我们了解到,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在耶和华面前献了未经许可的火,因此火从耶和华的面前出来,烧死了他们。第16章论述了大祭司为避免类似的结果而必须举行的各种仪式。只有在赎罪日,只有在完成某些仪式之后,大祭司才能进入至圣所。

第11章至第15章一直在关注因食物、因死亡、因身体的分泌物和因疾病而造成的不洁问题。任何形式的不洁都使人不适合进入会幕。然而,有人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洁。因此,赎罪日的目的是要把以色列人从任何和所有的污秽中得以洁净。把血洒在施恩座上和把替罪羊送入旷野的仪式,象征着人们可以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唯一途径。他们的罪孽需要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此外,流血也是为他们赎罪的必要手段。罪孽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为赎罪而流血–这确实是福音的核心所在

1 亚伦的两个儿子近到耶和华面前死了。死了之后,耶和华晓谕摩西说:2 「要告诉你哥哥亚伦,不可随时进圣所的幔子内、到柜上的施恩座前,免得他死亡,因为我要从云中显现在施恩座上。

如同第八章至第十章一样,这里有关祭司的律法不是直接向祭司,甚至是向亚伦透露的,而是向摩西透露的。摩西是神和人之间的中间人。为了避免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事也发生在他身上,亚伦必须小心,不能随心所欲地进入至圣所。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约柜被放在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后面,上帝在约柜的施恩座上出现。

在会幕建成之前,上帝在西奈山来到他的子民身边,伴随着雷电、云彩和非常响亮的号角声(出埃及记19章)。当会幕建成后,上帝在隐藏在云中的会幕中心出现(出埃及记24)。现在,神在约柜的施恩座上的云中住在他的子民中间。先前必要的预防措施仍然需要采取。上帝是圣洁的。任何有罪的人都不能站在他面前,除非他的罪被遮盖。

施恩座之所以被称为施恩座,是因为它是为人们赎罪的地方。希伯来语 כַּפֹּרֶת指的是掩盖人民的罪。

赎罪日(Yom Kippur)

3 亚伦进圣所,要带一只公牛犊为赎罪祭,一只公绵羊为燔祭。4 要穿上细麻布圣内袍,把细麻布裤子穿在身上,腰束细麻布带子,头戴细麻布冠冕;这都是圣服。他要用水洗身,然后穿戴。5 要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一只公绵羊为燔祭。

在赎罪日的仪式开始之前,必须做许多准备工作。必须准备好一只公牛作为赎罪祭,一只公羊作为燔祭,以代表大祭司献祭。两只公山羊作赎罪祭,一只公绵羊作燔祭,必须准备好为百姓献祭。在第1章和第4章中有关于选择这些动物的细节。

大祭司起初在赎罪日穿的是一件简单的亚麻布外衣、内衣、腰带和冠冕。通常情况下,大祭司的服装使他看起来像个国王,因为他穿的是颜色鲜艳的衣服,上面有复杂的刺绣和金银。在赎罪日,他看起来更像一个仆人。他的普通亚麻布衣服甚至没有普通祭司所穿的衣服那么华丽。原因是赎罪日是大祭司进入上帝面前时的一个谦卑和祈祷的日子。他必须为这个场合着装。在他的同胞中,大祭司作为上帝和他的子民之间的中间人有很大的荣耀,但当他在上帝面前时,他需要脱去一切荣耀。他衣服的简单性反映了他的不配和谦卑,以及他所代表的人民的不配和谦卑。只有当赎罪完成后,大祭司才能再次穿上他的常规服装(见第23和24节)。

6 「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牛奉上,为自己和本家赎罪;7 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8 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9 亚伦要把那拈阄归与耶和华的羊献为赎罪祭,10 但那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

这里概述了赎罪日的活动顺序。首先,亚伦为自己和家人献上公牛作为赎罪祭。然后,亚伦通过抽签决定两只山羊中的哪一只作为赎罪祭为人们献上,哪一只被送入旷野,象征其承担人们的罪孽。

这里没有记录抓阄的细节,但也许这个程序与圣经以外的资料中发现的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前不久的程序相似。根据这份文件,两只山羊被放在大祭司面前,一只在他右边,另一只在他左边。两个阄被放入一个罐子里,一个刻着 “献给耶和华”,另一个刻着 “献给阿撒泻勒”(一个将在下面讨论的希伯来语单词)。大祭司把手伸进罐子里,每只手拿了一阄,放在山羊的头上。这样一来,大家都清楚哪只山羊是用来献罪的,哪只是用来做替罪羊的。

11 「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牛牵来宰了,为自己和本家赎罪;12 拿香炉,从耶和华面前的坛上盛满火炭,又拿一捧捣细的香料,都带入幔子内,13 在耶和华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烟云遮掩法柜上的施恩座,免得他死亡;14 也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头弹在施恩座的东面,又在施恩座的前面弹血七次。

15 「随后他要宰那为百姓作赎罪祭的公山羊,把羊的血带入幔子内,弹在施恩座的上面和前面,好像弹公牛的血一样。16 他因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当这样在圣所行赎罪之礼,并因会幕在他们污秽之中,也要照样而行。17 他进圣所赎罪的时候,会幕里不可有人,直等到他为自己和本家并以色列全会众赎了罪出来。18 他出来,要到耶和华面前的坛那里,在坛上行赎罪之礼,又要取些公牛的血和公山羊的血,抹在坛上四角的周围;19 也要用指头把血弹在坛上七次,洁净了坛,从坛上除掉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使坛成圣。」

赎罪日大祭司的赎罪祭与第四章中描述的赎罪祭相似。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以公牛为祭物,将其血洒了七次(数字7表示完整),未使用的部分在营外烧掉。区别在于洒血的地方。在第四章祭司洁净的罪祭中,血被洒在通往至圣所的幔子外面,并洒在幔子外面的香坛上。然而,在赎罪日,血被带进至圣所,洒在约柜的施恩座上。

由于没有一个有罪的人能够站在上帝面前而活着,大祭司需要采取某些预防措施。他必须从外院的燔祭坛上拿一个装着热炭的香炉,当他站在至圣所的主面前时,在香炉里放上一些甜味的香。香的烟是为了形成一种屏风,防止大祭司看神的存在。当大卫写道:“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愿我举手祈求,如献晚祭!”(诗篇141:2),也许他想到的就是这种仪式。

赎罪的山羊是代表人民献的,和公牛一样,它的血在施恩座上洒了七次。当亚伦这样做时,他大概需要再次带着香。

为什么大祭司要为至圣所、会幕和祭坛进行赎罪?第19节给出了答案。”除掉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整年以来,会幕和祭坛都被带到它面前并在它上面忏悔的罪孽所污染。甚至用于赎罪的地方和工具也必须洗净,因为罪人的存在而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污秽。在这种洁净之后,圣洁的上帝才有可能居住在有罪的人民中间。

只有当人被洗净了罪,与上帝的交流才有可能。以赛亚是一个嘴唇不洁的人,当有天使飞到他面前,手里拿着一块活煤,摸着他的嘴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以赛亚书6:7)。大卫意识到在他能站在主的面前之前他需要洁净。在诗篇24篇中,他感叹道:”谁能登上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地?就是那手清洁、心清净的人”(第3、4节)。

大祭司是唯一可以进入至圣所的人。基督是我们与天父之间唯一的中保,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事实上,希伯来书的作者用这整个场景来描述基督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12 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希伯来书9:11,12)。

公牛和山羊的血都被用来净化燔祭坛,以七倍的方式洒在祭坛上。用这两种动物的血表明,祭坛必须从祭司和其他人的污秽中得到洁净。

替罪羊

20 「亚伦为圣所和会幕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就要把那只活着的公山羊奉上。21 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22 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

也许接下来发生了赎罪日最戏剧性的事件。亚伦带来了抽签选出的山羊,作为代罪羔羊。他把双手(而不是像普通祭物那样只有一只手)放在山羊的头上,忏悔以色列人的罪行,从而象征把它们转移到山羊身上。然后,山羊被指定的人牵到旷野中。山羊的下场并没有提到。也许它只是被带到了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再也找不到回到营地的路了;也许它成了野兽的猎物。米示拿(公元三世纪初犹太人作品的第一部分,包含对圣经条例的传统口头解释)记载,山羊是被人从陡峭的悬崖上向后推倒而死的。

“替罪羊 “是希伯来语azazel的翻译。评论家们为这个罕见的希伯来语单词提出了许多含义。有些人认为它是杀死山羊的山的名字。还有人认为这个词可以翻译为 “完全毁灭”,意思是以色列的罪孽被完全毁灭。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住在旷野的魔鬼的名字–以色列的罪孽通过这只山羊归还给了这个魔鬼。不管希伯来语的确切定义是什么,这个仪式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以色列的罪孽被象征性地转移到那只被带入旷野的山羊身上,从此不再回来。

利未记16章23-34 一年一次的献祭与基督

23 「亚伦要进会幕,把他进圣所时所穿的细麻布衣服脱下,放在那里,24 又要在圣处用水洗身,穿上衣服,出来,把自己的燔祭和百姓的燔祭献上,为自己和百姓赎罪。25 赎罪祭牲的脂油要在坛上焚烧。26 那放羊归与阿撒泻勒的人要洗衣服,用水洗身,然后进营。27 作赎罪祭的公牛和公山羊的血既带入圣所赎罪,这牛羊就要搬到营外,将皮、肉、粪用火焚烧。28 焚烧的人要洗衣服,用水洗身,然后进营。」

为了避免营地和会幕立即再次被污染,参加赎罪日仪式的人需要在恢复正常活动之前沐浴。作为大祭司,亚伦也必须脱下为当天仪式所穿的特殊亚麻布衣服,穿上他正常的大祭司衣服。然后他为自己献上燔祭,为百姓献上另一个燔祭,并将赎罪祭的脂肪烧在祭坛上。在这个最重要的日子里,参与仪式的人以这种方式证明了他们对上帝的完全奉献。

守赎罪日

29 「每逢七月初十日,你们要刻苦己心,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什么工都不可做;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30 因在这日要为你们赎罪,使你们洁净。你们要在耶和华面前得以洁净,脱尽一切的罪愆。31 这日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刻苦己心;这为永远的定例。32 那受膏、接续他父亲承接圣职的祭司要穿上细麻布的圣衣,行赎罪之礼。33 他要在至圣所和会幕与坛行赎罪之礼,并要为众祭司和会众的百姓赎罪。34 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

大祭司在赎罪日的服事不仅是为了他自己和其他祭司及利未人,也是为了整个国家(见第17节)。因此,人们的责任被概述出来。所有人都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禁食、祷告、自我反省和不工作来显示他们悔改的诚意。

第七个月的第十天 “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日历上的九月底或十月初。遵守赎罪日是一项 “持久的法令”。这一表述重复了三次(第29、31、34节),以强调这一节日的重要性。同样的表述也出现在出埃及记12:14中与逾越节有关的部分。尽管旧约中没有进一步提到赎罪日的庆祝活动,但正如希伯来书信中所揭示的那样,赎罪日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新约时代。

例如,希伯来书第9章提到,祭司们定期进入会幕的外间执行他们的任务,但只有大祭司可以进入至圣所,“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希伯来书9:7)。这是在基督到来之前的规定程序。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10 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来 9:9–10).

通过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基督完成了赎罪日所预表的一切。基督不是通过山羊和公牛的血进入至圣所,而是通过他自己的血一次进入。山羊和公牛的血使赎罪日的敬拜者在仪式上得到洁净,但基督的血却洁净了我们所有的罪。基督没有进入人造的圣所;他进入天堂本身,为我们出现在上帝的面前。

希伯来书显示了基督比旧约中的大祭司有多么不一样。大祭司因为是个罪人,需要在为人民赎罪之前为自己献上祭物。“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因为他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希伯来书7:27)。

基督死的那一刻,圣殿中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被撕成两半,表明通过基督,所有信徒都有权在任何时候进入上帝的面前。希伯来书的作者说:“19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20 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 神的家,22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 神面前(希伯来书10:19-22)。因此,对于新约的我们来说,不再有任何理由遵守赎罪日了。在受难日,基督通过他的死亡为所有时代的人赎了罪。

一位名叫巴拿巴的后世教会领袖(约公元200年)大肆宣扬替罪羊是基督的预表,但新约中没有关于替罪羊的意义。我们需要小心,不要比圣经说得更多。

一些基督徒认为受难日相当于赎罪日,并坚持将赎罪日的要求(要成为休息和否定的日子)应用于受难日。我们需要再次小心,不要超越圣经的规定。把上帝没有命令的事情变成法律,这就是所谓的法律主义。

到目前为止,在对利未记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以色列人是如何接近神的。血祭表达并恢复了神和他的子民之间的盟约关系。以色列人通过祭司的身份和避免污秽来接近神。最后,伟大的赎罪日洗净了人民和会幕的任何污秽,以便上帝的子民可以正确地敬拜他。

利未记的后半部分将解释上帝的子民如何展示他们与上帝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遵守关于献祭的动物和可以吃的食物种类的某些规定。

发表评论